11月14日,孙伟峰博士在求实楼409带来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本次示范课是“课堂革命活动月”的重点内容,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模式,通过具象化讲解、跨知识联动与实践化延伸,让抽象的专业知识贴近学习与生活,帮助同学们构建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框架,同时培养科学探究思维与学科素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应用筑牢根基。

课堂伊始,孙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走进食品中重要的生物化学成分——脂类的世界,围绕脂类化学及其代谢展开系统教学。课程内容紧扣“夯实基础、关联应用、服务成长”的课堂革命目标,从四大核心维度层层递进:一是聚焦脂类主要种类甘油三酯,解析其关键物理化学性质,点明其与大三专业课中食品加工工艺、化学知识的紧密关联;二是重点讲解必需脂肪酸,为后续食品营养学学习铺垫核心知识点;三是解读皂化值、碘值等与脂类不饱和性相关的指标,阐明其对脂类加工性能的影响;四是梳理脂类的生理功能,深入剖析脂肪酸氧化与合成等代谢过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孙老师通过展示各类脂类物质图片、对比1g脂肪与1g糖或蛋白质的氧化热能差异,让同学们直观认识到脂肪作为高效能量储备物质的特性;在简单脂类的结构和性质部分,他聚焦甘油三酯的结构组成,通过公式推导、实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皂化值与脂肪相对分子量的反比关系、碘值与油脂不饱和程度的关联等核心原理,打破了传统生化课堂“重理论、轻具象”的局限。

课堂上,孙老师还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引导同学们关注饮食健康,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通过展示生物膜结构示意图,推动脂类知识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跨模块联动,践行“课堂革命”中“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理念。
整堂示范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娴熟的教学技巧,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要求和“课是舞台,课是未来”的教学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