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伴雨,丝丝吹湿。8月26号上午八时许,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青春铸绿团”40名志愿者整装齐队,乘坐大巴,正准备赶往距离市区70公里的衡山县洪市镇礼梓村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礼梓村夏明翰故居被正式列为党性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当地生态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红色大巴车在路上颠簸,天气逐渐放晴。一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后便到达了美丽的明翰村。在一缕缕细细阳光照耀下,志愿者们在一片荷塘前下车。雾香烟清,群山环绕,村前荷塘前依,水流脉脉。故居坐落在荷塘的另一方。
1928年,夏明翰毅然决然将自己的生命献给革命,壮烈牺牲,死前留下一首《就义诗》得到了百家传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壮烈牺牲的一举激起了当时人们坚持革命的层层波浪,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卫国奋战。为铭记历史、纪念先烈,在此地建立和修缮了“夏明翰故居广场”和“夏明翰故居”。这里的建筑、环境也被较好地保护下来。
沿着荷塘的三米水泥小道直行,一块红色的地址碑陈立在路旁,金色的字被镌刻在上面——这便是“夏明翰故居广场”。
广场四周,柏树整齐林立,十分庄严,也不时有莺鸟挂上树枝清鸣。离广场中央不远处有一排宽宏的白石阶梯。顺势而上,一面大概宽十五米、高四米的夏明翰同志的红色头像浮雕坐落在山脚,映眼而入。旁侧的党旗及入党誓词引人注目。
沿着荷塘里青石堆砌的阡陌小路间,穿过荷塘,或有白鹭从上方掠过,或藏匿其中。塘水微恙,杨柳依依。志愿者手中举着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旗帜在空中随风飘扬。眼前青砖瓦片,四合院式的屋子便是夏明翰故居。这里陈列着夏明翰烈士的铜像、诗稿等近400件文物,有他的生平资料,所写文稿,也有郭沫若、何叔衡等知名人士所写的挽联及诗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房子分为左右两厅,志愿者们从左厅而入,这里摆有夏明翰烈士的铜像。浏览上面的资料,幕幕场景,字字真真,似乎又把志愿者们带回了那年峥嵘岁月。
红色背景下的这片土地,青山绿水,环境宜人,有着江南地方独有的柔情温意。细赏美景的同时,志愿者们也不忘本次实践的宗旨与目标,其中一支小队伍——环保问卷调查小组的几名志愿者积极与来往参观的游客交流。一位正在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便参与了和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交流感想和体会的“沙龙会”当中。志愿者们被小男孩的可爱与机智所吸引,抛出一问——“你知道国际环保日是哪天吗”,让人意料之外的是,他毫不犹豫地将答案说出。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调查组的队员们围绕故居观察一圈,发现这里的公共设施设置间距比较得当,离供游客休息的板凳处的垃圾桶大概三四米左右,这使得游客休息时产生的零食垃圾能够被集中放到垃圾桶。垃圾桶内没有大量残积垃圾,及时地被处理过,这里的卫生还是被当地人较好地维护着。除此之外,村道上也没有多余的垃圾,放眼望去,一派和谐。
鸟儿在这里歌唱,蝉虫挂在树枝长鸣,在一片安逸祥和的美景下,夏明翰同志的雕像与这大自然融为一体,目光熠熠望着远方,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融在人民群众中。
如今,在新的时代潮流下,“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正在以一个“有格局、有力量、有态度、有远见、有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在带动全球“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角色。在习总书记领导的新中国下,拨云见雾日,送来了绿色发展论,开辟生态旅游新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新战略,依托红色背景为突破口,守护青山绿水,携手共建美丽新农村。山村小道、湖草林天,一幅幅生机盎然、灵动和谐的绝美画卷随生态发展徐徐展开。“夏明翰故居”环境的管理对许多其他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环境保护的模范与“标杆”。在历史的影响下,灌溉出一朵朵美丽的生态文明之花。
文字:刘树芬